中醫認為腎虛常導致耳鳴。據中醫理論,腎與耳相通,腎氣通達於耳,只有腎氣充足,才能推動血液供養耳朵。腎氣充盈,血流暢通,聽覺敏銳。當腎氣虛衰,血液供應減少,聽力下降,甚至出現耳聾等症狀。腎虛引起的耳鳴可分為腎陽虛和腎陰虛兩種型別,腎陰虛主要表現為頭暈、眩暈、腰膝痠軟、腰腿疼痛、神疲乏力、入睡困難和盜汗等症狀。
而在西醫學中,耳鳴通常分為主觀性耳鳴和客觀性耳鳴兩種型別,其中絕大多數患者為主觀性耳鳴。根據發病時間的長短,可將主觀性耳鳴分為急性期(持續不超過3個月)、亞急性期(持續3-12個月)和慢性期(持續超過1年)。一旦發現耳鳴症狀,應及早進行治療。據西醫建議,在治療過程中應利用藥物改善微迴圈,並提供營養神經相關的藥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