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是用於檢測是否存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一種方法。目前,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是主要的感染檢測方式。無論是抗原檢測還是核酸檢測呈陽性,都不需要每天進行抗原檢測。
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主要依賴於抗原抗體反應來判斷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當存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時,病毒會與抗原檢測試劑中的抗體發生反應,導致試紙顯示出兩條槓,也就是陽性結果。抗原檢測和核酸檢測的檢測結果可能會受到取樣汙染、取樣時間過長、操作錯誤等因素的影響,導致出現假陽性結果。因此,並非每天都需要進行抗原檢測,可進行抗原複測,如果結果為陰性,則可以說明第一次結果為假陽性。
遵循規定的檢測流程,得到的陽性結果具有重要意義,說明很有可能存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沒必要每天進行抗原檢測,因為這樣做無法起到篩查的效果。一般在感染新型冠狀病毒2-3天后,會出現不適症狀,如干咳、低熱、乏力、鼻塞、流涕等。在症狀逐漸減輕的6-7天后,建議進行抗原檢測,以確定是否仍然存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可以進行核酸檢測,因為這樣結果更加準確。
綜上所述,陽性結果後並不需要每天進行抗原檢測。如果懷疑結果為假陽性,可以進行抗原複測。如果確實感染了新型冠狀病毒,在症狀消退後進行抗原檢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