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狂是一種古老的中醫疾病名稱,最早見於《內經》。它是一種很常見的精神失常疾病。癲病的典型症狀包括精神抑鬱、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語無輪次、靜而多喜;而狂病則以精神亢奮、狂躁不安、喧擾不寧、毀物、動而多怒為特點。癲病主要表現為陰性症狀,而狂病主要表現為陽性症狀。因此,在古代醫學中有“重陰者癲,重陽者狂”的說法。然而,由於這兩種疾病在臨床症狀上的區別不是非常明顯,並且彼此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所以它們經常被合併成為一種疾病,即癲狂病。
據中藥學理論,癲狂病是由七情內傷、飲食失調、先天稟賦不足、痰氣鬱結或痰火暴漲等引起的。這些因素會導致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衡,從而影響心、肝、膽、脾、胃等內臟的運作,使心竅閉塞,神志混亂。因此,癲狂病的病位主要集中在心臟以及與心臟密切相關的肝膽和脾胃等部位。
總之,癲狂病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失常疾病,其症狀特點是癲病主要表現為陰性症狀,而狂病主要表現為陽性症狀。這可能是因為多種因素引起的臟腑功能紊亂,陰陽失衡,硬膜臟器紊亂,需要中醫師對其進行全面的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