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過期食品的危害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首先,過期食品極易滋生大量細菌,這些細菌在人體內引發消化系統疾病,對健康造成威脅。其次,特定種類的過期食品還會生成致癌物質,長期食用這些食品會讓癌變風險不斷提高。
更具體地說,消化系統疾病是過期食品常見的危害之一。食品在過期後會轉變為有利於細菌滋生的環境,如黴變、腐爛等。食品中含有過多的細菌和毒素,食用後人會感到腹瀉、噁心、嘔吐等不適症狀,嚴重時可能導致中毒性休克,嚴重威脅生命。此外,一些特定種類的過期食品還可能導致食源性疾病,如肉類和海鮮類過期食品容易感染沙門氏菌、霍亂弧菌等病原體,導致嘔吐腹瀉或更嚴重的疾病。
除了引起消化系統疾病,過期食品還會增加癌變的風險。生產製作過程中,如果過期的食物不經及時處理,那麼細菌就會在食物中產生化合物並導致化學變化,從而會形成一些有毒的文化物質。比如乳製品、麵包、大米等過期食品,長時間存放後會出現表面黃麴黴,黃麴黴毒素就是這些黴菌代謝產物之一。亞硝酸鹽是食用肉製品過期後生成的致癌物質之一,容易導致癌變。食用這些食品後,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為保證健康,應該在日常飲食中多加註意保質期,特別是不吃過期、變質的食品。此外,存放食品時應儘量避免高溫、潮溼的環境,及時加入防腐劑以提高儲存期限。對於已經存放過久的食品、發黴食品等,應該及時處理以免影響健康。這些措施不會增加餐桌負擔,但能保障健康,這點應該真正理解並直接落實到日常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