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是由於胃黏膜上水腫、充血所導致的一種疾病。其主要表現包括胃脘疼痛、腹脹、燒心、反酸、噁心、嘔吐等。但患者的拉稀症狀並非慢性胃炎所導致的,而是與飲食不當、胃酸分泌過多、炎症侵犯腸道等因素有關。
如果慢性胃炎患者在疾病期間飲食不當,大量攝入難以消化的食物,就會導致消化系統負擔加重,進而產生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另外,部分慢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過多,在胃酸進入腸道後,刺激腸道黏膜,導致腸道蠕動亢進,從而引起腹瀉。有些患者的慢性胃炎病情會逐漸加重,炎症侵犯到腸道,繼而誘發腸炎,進而引起腹瀉症狀。
因此,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注意飲食習慣,避免攝入難以消化的食物,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同時也需要注意化解胃酸,減輕胃酸對腸道的刺激作用。如有必要,患者可以採用藥物治療來控制症狀,緩解腹瀉等不適感。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應根據醫生建議進行調理,避免病情加重,加快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