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血是臨床醫學常見的檢查手段,但部分患者抽血後會出現區域性淤青的情況,影響美觀且有可能引發併發症。淤青的原因有多種,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抽血時區域性按壓輸血部位不當,導致血液滲出。其次,若採血針太粗會導致針眼過大,當患者的血液凝固不良或按壓不力時,容易發生血液滲透至皮下組織,形成淤青。
患者若出現抽血後淤青現象,應及時進行區域性處理,早期處理可以有效降低淤青發生的程度。一般情況下,一旦出現淤青,應當採用冰袋進行區域性冰敷,讓血管儘快收縮減少滲血,48小時後可以考慮熱敷,促進血液迴圈,幫助淤血消散。若患者淤青範圍迅速增大、伴隨疼痛等不適,應及時就醫尋求專業治療,避免延誤病情。
此外,為避免出現淤青現象,護士或醫生在抽血前應進行適當熱敷預處理;在採血後及時給予區域性按壓止血,並囑咐患者輕揉區域性2-3分鐘,避免區域性靜脈內血液瀦留;若抽血時使用針頭較大,應用完針頭後,給予黑藥膏等藥物塗抹,可有效避免淤青發生。
因此,醫務工作者應該重視抽血操作,給予患者細心仔細的照顧,並採取恰當的預防性措施,降低患者抽血後淤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