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所稱的肚子是指從橫膈膜到膀胱之間的區域,其中包括了重要的器官和組織,如肝膽、脾胃、十二指腸、胰腺、小腸、大腸和闌尾等。
第一種是左上腹的疼痛,通常是急性腸胃炎。由於飲食不當,腸胃容易受到刺激,導致胃腸粘膜發炎,引起劇烈疼痛。這種疼痛通常集中在上腹部和左側肋骨下方,患者會感到噁心、嘔吐、腹瀉和腹脹,甚至可能出現高燒和昏迷等症狀。對於不嚴重的腸胃炎,可以透過補充電解質來緩解疼痛。但是,如果病情惡化,一定要及時治療,不要拖延。
第二種是右上腹的疼痛,通常是急性膽囊炎。如果膽囊管堵塞或遭受細菌感染,就會出現右上腹部的陣發性絞痛,伴有明顯的觸痛、噁心、嘔吐和發熱等症狀,有可能是急性膽囊炎發作。大約95%的患者同時伴有膽囊結石。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出現膽囊穿孔並引發感染性休克的危險。
第三種是中腹部的疼痛,多為急性腸梗阻。當肚臍周圍出現脹痛、絞痛以及食物堵塞、憋氣的感覺時,就可能是腸梗阻。比如,新生兒發育不全可能會出現腸閉鎖,而老年人由於消化不良可能會出現絞窄性腸梗阻。與此相比,老年人的疼痛感覺會比較遲鈍,不能僅憑此作為判斷病情輕重的唯一依據。急性腸梗阻有一定的致命率,一旦肚臍周圍的脹痛難以忍受,並出現脫水、排便困難等情況,一定要及時就醫。
第四種是右下腹的疼痛,多為急性闌尾炎。急性闌尾炎常伴有持續加劇的嘔吐、噁心,初期疼痛可能出現在腹部的中上區域,也可能在肚臍周圍,是一種內臟神經反射的脹痛和鈍痛。隨著病情加劇,疼痛大多會固定在右腹股溝靠近肚臍的位置,並有明確的壓痛點,按壓時會感到疼痛。患者一般不會發高燒,但如果體溫超過38℃,情況可能較為嚴重,例如闌尾炎穿孔或腹膜炎。然而,不必過於擔心,急性闌尾炎的致命率較低,只要能及時治療,一般很快就能康復。
第五種是中下腹的疼痛,通常是急性膀胱炎。小腹部位於肚臍下方,是膀胱所在的位置,如果泌尿系統出現問題,比如尿路感染或結石,就可能引發疼痛。膀胱炎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者都可能伴隨尿頻、尿急、血尿、排尿痛和膀胱水腫等症狀。急性膀胱炎病情更為緊急和嚴重,如果不能及時治療,不僅會對膀胱和尿道造成損害,還會影響腎臟健康。
因此,當出現肚子疼時,要根據疼痛的部位來判斷可能的病因,並及時就醫進行治療,以免錯失最佳的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