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傷或手術後引起的區域性持續出血,在臨床上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情況:
1. 出血源來自於重要的血管,例如門靜脈、腸繫膜上動脈、腸繫膜下動脈、腸繫膜上靜脈、腸繫膜下靜脈或肝動脈。為了避免對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造成影響,通常採用無損傷的血管縫合方法進行修復。
2. 出血源來自於非重要的動脈和靜脈,區域性縫合或結紮後並不會影響組織器官的血液供應和功能,因此一般採用縫合或結紮的方式進行處理。
3. 出血源為區域性的毛細血管。如果能夠在手術中進行縫合修復,通常會選擇縫合,透過對血管進行壓迫,達到止血的效果。
4. 創面較大且位於表淺位置,毛細血管的滲血難以及時進行縫合修復,這種情況下通常會使用凡士林紗布進行壓迫來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