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慢性腦供血不足而言,及時干預對於預防缺血性卒中、腦血管病和認知障礙等疾病的發生至關重要。積極尋找腦供血不足的潛在病因是治療的關鍵。
一、急性期治療:急性腦供血不足常由血栓或栓塞引起,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溶栓和腦血管支架手術等。在此方面,可以借鑑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療方法。
二、一般治療:需積極尋找並治療原發病因。例如,對於由椎動脈型頸椎病引起的腦供血不足應積極治療頸椎病;對於心臟衰竭引起的腦供血不足應積極改善心衰狀況等。此外,改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也很重要。戒菸、戒酒、減肥,多食用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和高質量蛋白質食物,少吃紅肉。同時,控制相關危險因素,積極治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原發疾病,避免長時間久坐等不良習慣。
三、藥物治療:由於個人差異較大,使用特定藥物沒有絕對的最佳、最快、最有效的選擇。除了常用的非處方藥外,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結合個人情況選擇最合適的藥物。抗血小板藥物和抗凝藥物可以預防腦血管血栓形成,常見藥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華法林、達比加群、利伐沙班等。使用華法林等抗凝藥物時需要定期監測凝血相關指標,以避免出血事件的發生。使用阿司匹林時應遵醫囑服藥,同時胃潰瘍患者需要注意胃出血的風險。對於相關慢性病的治療藥物,需要長期合理使用降血脂、降血糖、控制血壓的藥物。
四、手術治療:部分慢性腦供血不足是由於血管狹窄所致。如果發現腦動脈狹窄嚴重程度超過70%,可以考慮採用介入手術如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或支架置入術等。
五、中醫治療:中醫認為腦供血不足主要是由於肝腎功能不足、氣血虧虛,跪海不足為本病,瘀血阻塞為主要表現,精損髓傷、清竅失養是其病機的關鍵。治療方法包括補腎平肝、活血化瘀等。鍼灸和按摩等傳統中醫技術在改善腦供血不足相關症狀方面也可能產生一定效果。然而,由於目前大部分中藥尚未經過大規模臨床試驗證明其安全性,因此在進行中醫藥治療時應在中醫醫師或中藥師的指導下進行,切勿自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