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迴圈是由脊椎基底動脈供血,主要供應小腦、腦乾和大腦半球后2/5的區域。損傷後可能引發眩暈、噁心、嘔吐、共濟失調、平衡障礙、言語不清、吞嚥困難等臨床症狀。
導致後迴圈障礙的原因通常是後迴圈腦血管疾病,比如短暫性腦缺血。該病症的症狀一般持續數分鐘至數十分鍾,很少超過一小時,且在24小時內完全緩解。這種情況多發生於中老年人,可能是腦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表現。治療可以使用活血化瘀、改善血液迴圈的藥物。如果症狀頻繁出現,可能會發展成腦梗死,此時需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
如果患者的症狀持續存在,可能是小腦或腦乾的梗死或出血所致,也可能與小腦腫瘤和炎症有關。腦血管疾病通常呈急性發作,而腦腫瘤則比較慢性。透過顱腦核磁共振成像檢查可以明確診斷。對於患者可能患有腦炎的情況,當出現亞急性發作時可能伴有發熱,需要進行腦電圖檢查或抽取腦脊液進行病原學檢查,以便明確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