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是一種甲類傳染病,由鼠疫耶爾森菌感染所致,屬於自然疫源性傳染病。其主要流行於鼠疫疫源地,即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由鼠疫菌的宿主和媒介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生物地理群落。
全球歷史上曾發生過三次大規模鼠疫流行,導致1.7億人死亡。該疾病感染後無藥可治,因此病死率極高。直到20世紀70年代,鼠疫流行才被有效控制,呈現散發流行的態勢。在我國,從19世紀末到新中國成立的過程中,共發生過六次大規模鼠疫流行,其中包括內蒙古地區、雲南地區、青藏高原以及喜馬拉雅地帶等鼠疫疫源地。
經過一系列防控措施的實施,如建立健全的監測體系、加強傳染源控制、推進宣教和健康教育等,我國鼠疫的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鼠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已成為高風險地區防控的重點之一。然而,鼠疫仍然存在,並時有散發病例出現,因此,需要繼續保持高度警惕,加強鼠疫的監測與預警,以確保公眾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