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是上消化系統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由於現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壓力的增大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國外學者也發現近年來食管腺癌發病率升高,增長幅度居於所有腫瘤之首。因此,胃食管反流病成為全球消化學領域的熱點問題。
胃食管反流病的典型症狀是反酸、胸骨後灼痛、噯氣、打嗝、燒心和上腹不適。現代醫學對其發病機理進行了深入研究,普遍認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種上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其中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是主要因素之一,同時食管粘膜屏障保護作用和延遲胃排空也是導致該病的重要因素。根據胃鏡檢查時食管粘膜是否有充血、糜爛等表現,該病可分為反流性食管炎和非糜爛性胃食管反流病(也稱為症狀性胃食管反流病)。
西醫學雖不斷探索有效而安全的治療方案,但目前的療效仍不令人滿意,且維持治療時間較長。主要的西藥治療方法包括胃腸促動力劑、粘膜保護劑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質子泵抑製劑。質子泵抑製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泮托拉唑等可以快速起效,但不能長期使用,特別是抑制胃酸的藥物,長期使用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骨質疏鬆、胃腸道菌群失調、白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另外,很多患者在停藥後會出現復發,或者在一段時間後藥效下降,更換其他類似的抑酸藥物同樣會遇到這些問題,非常令人苦惱。
中醫藥學方面,早在幾千年前,《內經》中就已經闡述了對胃食管反流病的認識。中醫學認為病因主要是火熱內蘊,表現為吐酸、嘈雜、胸痺、胃痞和嘔吐等症狀。現代中醫學根據患者的不同表現認為,胃食管反流病屬於“吐酸”、“嘈雜”、“胸痺”、“胃痞”、“嘔吐”等範疇,發病與肝的關係最為密切,最常見的證型是肝胃不和。
在臨床實踐中,根據患者的不同發病原因和臨床表現,中醫藥學採用個體化的辨證治療方案取得了滿意的療效。我院早在2001年就開設了胃食管反流病的專題專病門診,經過十餘年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觀察到,從患者自身因肝、脾、胃、肺或腸的失調入手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而中藥的副作用較少更凸顯了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