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紅素腦病,通常稱為核黃疸。若能積極治療,不是所有嬰兒都會導致腦癱。而如果未進行積極治療,則可能留下後遺症,導致腦癱的可能性增加。
一般來說,核黃疸的發生主要是因為血清中未結合膽紅素的濃度過高,並且由於新生兒尚未完全發育的血腦屏障,導致基底核附近的神經細胞死亡,從而引發腦部疾病。主要的症狀包括嬰兒出現嗜睡、反應遲鈍、吮吸無力等。在痙攣期,嬰兒可能出現抽搐、四肢彎曲、發熱等症狀。恢復期時,嬰兒在餵奶時會有所好轉,抽搐次數減少,四肢彎曲逐漸消退,肌肉張力也恢復正常。如果在此階段未進行積極治療,嬰兒有可能會進入後遺症階段。
後遺症期的主要表現是頻繁的不自主、無目的運動,眼球向上的運動障礙,形成明顯的“落日眼”。另外,患兒可能出現聽力障礙、牙釉質發育不良,導致牙齒呈現綠色或深褐色。此外,還可能出現腦癱、智力低下、抽搐等其他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