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體溫症是在寒冷環境中導致體溫過低的一種嚴重全身性疾病,其主要表現為頭痛、關節僵硬、血壓異常和反應遲鈍等症狀。低體溫症不僅會對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損傷,嚴重時還可能引發感染、腦水腫、腎衰竭等並且危及生命。
治療低體溫症的主要方法是透過加溫保暖和強化支援治療來恢復體溫。首先,需要迅速將患者轉移到溫暖的環境中,並小心輕放,避免碰撞導致骨折和傷害。同時,需要脫去溼冷的衣物。當患者的體溫在32-33℃時,可以用毛毯或被褥包裹身體,逐漸自行恢復體溫。如果患者的體溫低於31℃,可以用熱風或熱水袋(溫度為44℃)來全身加熱,更積極的方法是將患者浸泡在40-44℃稍低溫度的水中,使其緩慢恢復體溫。
對於心跳停止或心室顫動的患者,應立即進行胸外心臟按壓和除顫。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腎上腺素以防止發生心室顫動。此外,還需要加強針對症狀的處理,積極糾正缺氧、血液濃縮和電解質紊亂,並進行血栓形成和繼發感染、腦水腫以及腎功能衰竭的預防。通常情況下,輕度低體溫症的患者預後較好,但對於嚴重低體溫症的患者,即使體溫恢復正常,某些功能也可能難以完全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