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見的眼內惡性腫瘤,多發生在50-60歲之間,通常是單側性的。它主要起源於葡萄膜組織內的色素細胞和痣細胞。該病的臨床表現取決於腫瘤的位置。如果位於黃斑區,早期可能會出現視物變形或視力減退。然而,如果位於眼底周邊部,患者通常沒有自覺症狀。
根據腫瘤的生長形式,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可以分為侷限性和瀰漫性兩種型別。侷限性較為常見,病人會有像球形隆起的腫塊突出到玻璃體腔中,周圍可能有滲出性的視網膜脫離。而瀰漫性則水平發展,脈絡膜普遍增厚,但腫塊突出不明顯,容易被漏診或誤診。此外,該腫瘤還容易發生眼外或全身性的轉移,可以向鞏膜外、視神經、肝臟、肺部、腎臟和腦組織等處轉移。與預後較差有關的因素包括滲出物、色素以及腫瘤細胞阻塞房角、腫瘤壓迫渦靜脈和腫瘤壞死導致的大出血等,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繼發性青光眼。在腫瘤的生長過程中,由於腫瘤的高度壞死,眼內炎或全眼球炎也會發生,因此脈絡膜惡性黑色素瘤也是一種較常見的偽裝綜合徵。
對於小腫瘤,可以採取隨訪觀察或進行區域性切除、鐳射光凝或放療等治療。但眼球摘除術仍是主要的治療選擇。這種手術主要適用於腫瘤持續增長、腫瘤侵犯視神經、腫瘤導致失明、繼發性青光眼或視網膜脫離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