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後除產生治療效果外,有時還會出現一些不良反應,主要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過敏反應:特定體質(通常稱為過敏體質)的患者在使用藥物時會出現特殊反應。這種反應常見於抗菌素和生物製品,如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氯黴素等抗菌素,以及破傷風抗毒素、各種疫苗等生物製品。輕微的過敏反應可表現為皮疹、藥物熱等症狀,而嚴重的過敏反應可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應用可能引起過敏反應的藥物時,務必進行過敏試驗。
2、副作用:除了治療作用外,藥物還可能產生其他作用。例如,使用阿托品治療胃腸痙攣性腹痛時,可出現口乾、視力模糊等不良反應;使用非那根治療蕁麻疹時,患者可能出現嗜睡、乏力等情況。由於這些副作用與治療作用同時出現,在正常劑量下很難避免。
3、毒性反應:當藥物劑量過大、使用時間過長,或者個體對藥物較為敏感時,可能導致對人體有害的反應。例如,磺胺類藥物可引起血尿;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等藥物可導致眩暈、耳鳴、耳聾等症狀;合黴素、氯黴素可引發再生障礙性貧血、白細胞減少;新黴素、四環素還可能對肝臟、腎臟產生損害等。
4、依賴性與成癮性:長期使用某些藥物,如可待因、眠爾通等,可能會導致對藥物的依賴性或成癮性,停藥後可能出現一系列心理和身體上的不良反應。此外,長期服用去痛片、雷米封對氨基水楊酸鈉等藥物也容易產生依賴性,從而導致藥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