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疹是一種常見的炎症性面板病,其病因包括內外因素。其典型症狀是劇烈瘙癢,皮損多樣化,呈對稱分佈,有滲出傾向,且病程較長,容易反覆發作。
中醫文獻中也有對類似於西醫學的溼疹病症的記載,包括急性溼疹、耳周溼疹、陰囊溼疹、異位性皮炎以及嬰兒溼疹等。近年來,溼疹的患病率呈上升趨勢,這可能與氣候環境變化、大量化學製品的應用、精神緊張、生活節奏加快以及飲食結構改變等因素有關。
現代醫學將溼疹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根據古今臨床資料分析,溼疹多表現為新病屬實證,久病為虛證的特點,主要可分為以下四種型別:
1、熱毒型:
這種型別的溼疹發病急、病程短,區域性皮損初次出現時,面板呈鮮紅色,有輕度腫脹,隨後會出現成片的丘疹或小水皰,滲出物較多,瘙癢難忍,抓破後有疼痛感,伴隨有身體發熱、口渴、大便祕結和小便偏紅等症狀。舌頭較紅,舌苔呈黃膩狀,脈搏有力且頻數。
2、溼熱型:
這種型別的溼疹起病較緩,區域性皮損多為丘疹或小水皰,面板稍微潮紅,瘙癢不停,抓破後有較多的潰爛液體,伴有身體疲倦、微熱、食慾減退、大便乾燥或稀溏以及小便短澀等症狀。舌質呈淡紅色,舌苔呈白膩或淡黃膩狀,脈搏細弱且頻數。
3、血虛型:
這種型別的溼疹病情持續時間較長,瘙癢無度,面板乾燥脫屑,粗糙併發裂,區域性有少量黃水的潰爛,皮損多呈對稱性分佈,有結血痂和鱗屑,大便祕結,小便偏少。舌質偏紅,舌苔清潔,脈搏細弱且頻數。
4、溼阻型:
這種型別的溼疹病程持續且病情纏綿不愈,面板粗糙肥厚,伴有明顯的瘙癢,區域性皮損有搔痕和潰爛,抓破後溢位水液,出現溼疹狀的皮疹,泛發於全身或區域性,患者感到身體沉重乏力、胸悶、食慾減退,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質淡胖,舌苔白膩,脈搏細弱且緩慢。
以上針對中醫溼疹的辨證分型,便是現代醫學對溼疹的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