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關節牽開成形術的作用機制是,在間歇性液壓力變化的情況下,透過改變軟骨基質的代謝來修復關節軟骨,以達到改善病情的目的。手術後,踝關節間隙得到拉伸,從而促使軟骨下骨的再塑造,有助於軟骨修復。患者的疼痛和活動能力在手術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使得最終的治療措施(如踝關節融合或置換術)的實施時間被推遲。
在手術前需要詳細瞭解患者的病史,並進行全面的體格檢查,以篩選出適宜接受該手術的患者。首先,患者應當身體狀況整體良好,沒有糖尿病、血管疾病、神經病變或其他內科疾病。在踝關節本身方面,適宜進行踝關節牽開成形術的病例包括:存在一定關節活動度(約25-30度)、遵循醫囑、50歲以下患有創傷後關節炎或伴有關節炎的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沒有踝關節感染或僵硬史,並且能夠進行術後康復的患者。此外,患有要求較高體力的職業可能會影響手術效果;對於喜歡從事衝擊性較強的體育活動的患者,手術效果也會受到影響。術後推薦進行的體育運動應以非衝擊性的運動形式為主,例如游泳和騎腳踏車等。
具體手術方法是,在患者的小腿和足部安裝環形外固定架,透過踝關節鉸鏈將小腿環和足環相連線。術後逐漸拉伸關節,直到關節間隙增加約5mm左右,以減輕踝關節所受的機械負荷。踝關節牽開成形術後,約70-80%的患者能夠獲得疼痛和功能的改善。對於術前踝關節活動度較小、伴有馬蹄攣縮或有化膿性踝關節炎的患者,手術效果可能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