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內膜癌,俗稱子宮體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在國內發病率僅次於子宮頸癌。然而,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子宮內膜癌的發病率不斷上升。同時,由於宮頸癌篩查和預防的普及,發達國家子宮內膜癌的發病人數已經超過宮頸癌,成為女性生殖道中最常見的惡性腫瘤。然而,不是所有的子宮內膜癌都是相同的。
根據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的關係,一般分為兩種型別,即I型(雌激素依賴型)和II型(非雌激素依賴型),臨床上以I型為主。常見的子宮內膜癌大多屬於I型,這些患者多在圍絕經期和50-60歲之間,預後較好。少數患者則屬於II型子宮內膜癌,發病年齡較大,多在70歲之後,病理型別特殊,疾病進展迅速,預後較差。一般而言,當提到子宮內膜癌與雌激素作用關係密切或與生活方式等有關時,主要指的是I型子宮內膜癌。
2013年,癌症基因組研究網路(TCGA)對373例子宮內膜癌的基因組、轉錄組和蛋白質組進行了研究。研究結果將子宮內膜癌重新劃分為4個型別:POLE超突變組、微衛星不穩定高突變(MSI-H)組、低複製數異常(CN-L)組和高複製數異常(CN-H)組。POLE超突變組的無進展生存率最佳,而CN-H組的最差,MSI-H組和CN-L組的生存曲線處於中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