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所說的“脾胃”並不是指現代醫學所指的脾臟與胃,而是包括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脾胃功能失調主要表現為消化不良,導致胃脹、胃痛、泛酸、噯氣、反胃、嘔吐和腹瀉等症狀。因此,正確調理脾胃就是調理消化功能,飲食問題尤為重要。
對於脾胃不好的人來說,吃什麼和怎麼吃是關鍵。當消化不良症狀發作時,應進食相對軟的食物,避免粗糙、高纖維、刺激性和含特別酸、辣、甜、鹽的食物,還要戒菸、酒、咖啡,忌食導致脹氣的食物。同時要避免過湯和過冷的食物,以免刺激胃黏膜,導致消化吸收不良和胃腸功能紊亂。大多數的食物都可以吃,不必過分忌口。
平時緩解時,仍需遵守以上原則,但可以適當放寬一點,偶爾吃點酸、微辣、甜的食物,食用燒製酥糯的豆類、蔬菜水果和不太油膩的肉類。但要避免生冷的食物和直接從冰箱拿出來的飲料。消化不良的人應特別注意,少食糯米製品,尤其在端午、重陽、春節前後,不宜食用年糕、粽子和重陽糕等糯米食物,以免誘發胃酸、燒心和胃病發作。
良好的飲食習慣在於有規律和少刺激。有規律包括定時吃飯,三餐間隔控制在4-6小時,避免飽一頓餓一頓或不規律進食,定量進餐,每餐以7-8成飽為宜,儘量不加餐,定速進食,慢慢咀嚼,控制進食速度,避免狼吞虎嚥。定期運動可以促進和調節消化功能,健脾胃,促進疾病恢復。少刺激即避免長期攝入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濃茶、辛辣食物等。此外,放鬆情緒,避免精神刺激也是很重要的,調節情緒,緩解壓力對身心健康有益。只要合理飲食,脾胃功能必定會改善,對整體健康也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