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臨床上判斷肝功能的一箇重要指標,同時也是判定黃疸的重要依據。疾病致使體內膽紅素含量過高,使面板和鞏膜呈現淺黃至深金黃色,成為黃疸的主要特徵之一。正常情況下,血清總膽紅素的濃度範圍為1.7~17.1μmol/L,並且一分鐘膽紅素濃度低於3.4μmol/L。當血清總膽紅素濃度達到34μmol/L時,臨床上就可以觀察到明顯的黃疸。如果血清膽紅素超過正常範圍但肉眼上看不出黃疸,則稱為隱性黃疸。黃疸最常見於肝膽疾病,但也有可能出現在其他系統疾病中。黃疸的病因主要分為以下四類:
1、溶血性黃疸:當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時,產生的非結合膽紅素超過肝細胞的攝取、結合和排洩能力,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滯留,從而引發黃疸。
2、肝細胞性黃疸:由於肝細胞的病變,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和排洩功能受到障礙,導致相當量的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瀦留。與此同時,由於肝細胞損傷和/或肝小葉結構破壞,結合膽紅素無法正常排入小膽管中,而是逆流至肝淋巴液和血液中,進而引發黃疸。
3、膽汁淤積性黃疸:指肝內膽汁生成和分泌減少以及膽汁流通阻塞和濃縮。肝內膽汁淤積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與肝實質損害同時存在,其產生機制非常複雜,涉及多種因素。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由於肝細胞無法攝取遊離膽紅素和微粒體內葡萄糖醛酸轉移酶的不足所致。這種黃疸的特點是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肝功能試驗正常,紅細胞脆性正常,膽囊顯影良好,肝活檢結果無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