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藥是一類能夠抑制或殺死真菌的藥物,用於治療真菌感染性疾病。目前市場上的抗真菌藥物主要透過影響真菌細胞壁和細胞膜來發揮作用。按照化學結構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多烯類抗真菌藥物,以兩性黴素B和制黴菌素為代表,具有廣譜抗菌作用但毒性較大。兩性黴素B主要透過靜脈給藥,用於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制黴菌素適用於口腔、面板黏膜、胃腸道和陰道的念珠菌感染,常製成片劑和軟膏、陰道栓等形式。
第二類是吡咯類抗真菌藥物,包括咪唑類和三唑類。咪唑類藥物有酮康唑、克黴唑、咪康唑、益康唑和舍他康唑等。目前主要用於淺表真菌感染或面板黏膜念珠菌感染的區域性治療。三唑類藥物則適用於治療深部真菌感染,其中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和艾沙康唑等。以上藥物均屬於處方藥,患者應根據醫生的處方來使用。
第三類是丙烯胺類抗真菌藥物,臨床常用的有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等。這些藥物適用於淺表真菌感染的區域性治療,理論上抗真菌效果比酮康唑更強。特比萘芬、布替萘芬、萘替芬等藥物屬於OTC類藥物,其安全性較好。
第四類是棘白菌素類藥物,例如卡泊芬淨和米卡芬淨。這類藥物透過非競爭性抑制1,3-β-D-葡聚糖合成酶,同時不影響核酸和甘露聚糖的生物合成。1,3-β-D-葡聚糖是維持真菌細胞壁完整性的重要物質,但隱球菌缺乏該物質。因此,缺乏1,3-β-D-葡聚糖會導致真菌細胞壁通透性增加、細胞溶解和真菌死亡。並且在人體細胞中不存在1,3-β-D-葡聚糖。
除了用於淺表真菌治療的區域性用藥外,口服和注射劑型的抗真菌藥物都屬於處方藥。它們常用於嚴重的淺表真菌感染或深部真菌感染。患者在門診或住院期間,需要根據細菌培養確診的真菌感染,在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使用處方或醫囑,合理選擇藥物,既能夠達到良好的抗菌作用和臨床療效,又可以減輕經濟負擔。同時,患者應堅持按時用藥,用足療程,以防止疾病的反覆發作或出現耐藥,如有不適應及時向主治醫生或臨床藥師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