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糞便呈稀狀的患者,首先需要排除飲食習慣是否有干擾。例如,有些患者偏好食用冰冷或刺激性食物,如雪糕、冰淇淋、辣椒等,這些食物會對胃腸黏膜造成刺激,導致糞便成形不正常,呈現糊狀。如果排除了上述情況,且患者病情已持續半年以上,建議進行進一步的糞便檢查,以瞭解是否有慢性炎症感染或其他寄生蟲感染。
如果這些情況也排除了,就需要進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如果腸鏡檢查發現有息肉,應考慮與息肉引起的慢性炎症刺激有關。如果沒有發現息肉,也沒有潰瘍性結腸炎或腸結核等相關疾病,那麼就需要考慮是否可能是功能性病變,其中最常見的是腸易激綜合徵。
腸易激綜合徵可能與患者的情緒、精神狀態、飲食習慣甚至體質有一定關係。調整腸道功能是一箇比較漫長的過程,可以建議患者服用腸道菌群調節劑,如金雙歧、美常安等藥物,或者配合使用止瀉藥物如思密達等,這些藥物可以慢慢調節腸道功能。通常服用這些藥物一箇月甚至三個月以上,症狀會逐漸改善。其實,功能性腸道疾病的本質是腸道黏膜對冰冷、涼的或稍高於常溫的食物比較敏感,產生較強的反應,可以理解為一種過敏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