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是指磁共振成像,MR是指磁共振。在日常生活中,MRI和MR都用來表示磁共振掃描或磁共振檢查。磁共振檢查是透過使用射頻電磁波或能量波,對處於磁場中含有自旋不為零的原子進行刺激,產生回波,從而實現原子核共振的一種方法。透過線圈接收磁共振訊號,並經過一系列的數學計算、處理和重建,最終生成影象。需要注意的是,磁共振與核輻射無關。
磁共振具有多項成像引數的特點,對於軟組織具有高解析度,特別對於超早期腦梗的診斷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磁共振幾乎可以應用於全身各個系統的檢查。
磁共振成像技術的發展使得醫學診斷更加精確和細緻。透過磁共振成像,醫生可以觀察到患者身體的內部結構和組織情況,從而更好地診斷和治療疾病。與傳統的X光檢查相比,磁共振成像對於軟組織的解析度更高,能夠清晰地顯示出器官、肌肉、骨骼等組織的細節。因此,磁共振成像在臨床診斷中被廣泛應用。
在進行磁共振檢查時,患者需要躺在掃描臺上,身體部位需要與磁共振掃描器的磁場完全對齊。然後,掃描器會向患者身體傳送射頻訊號,透過感應患者體內原子核的共振訊號來生成影象。伴隨著不同的共振訊號,影象上的亮度和對比度也會發生變化,醫生可以據此來判斷組織的性質和病變的情況。
磁共振成像雖然在醫學診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它也有一些限制和不適用的情況。例如,患有金屬植入物或心臟起搏器的患者可能不適合進行磁共振檢查,因為磁場可能對這些金屬物品產生影響或對患者的身體造成危險。此外,磁共振成像的成本較高,也需要較長的掃描時間,因此在一些緊急情況下可能無法滿足臨床需求。
綜上所述,磁共振成像是一種重要的醫學檢查手段,具有高解析度和廣泛的應用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