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動脈瓣退行性變是指主動脈肌肉出現了不可逆的變化,導致主動脈瓣在收縮階段不能完全關閉或者關閉不嚴,從而在射血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動脈收縮,將血液迫使迴心室,增加心室負荷。心室負荷增加後,可能引發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主要表現為心臟無法提供足夠的射血量,或者射血量減少,導致患者出現心慌、氣短、胸悶等症狀。主動脈瓣退行性變是以血管病變為基礎,主要是動脈粥樣硬化等疾病的影響,導致動脈出現老化的改變。
在主動脈瓣退行性變中,最常見的是主動脈壁的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炎症性疾病,其特徵是在血管內形成斑塊,由膽固醇、鈣和其他細胞成分組成。隨著斑塊的不斷增長和斑塊內皮細胞的炎症反應,主動脈壁會變得僵硬、粗糙,血流也會受到限制。這些改變會導致主動脈瓣無法正常開啟和關閉,從而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
此外,血壓異常、糖尿病、高脂血癥等因素也可能加速主動脈瓣退行性變的發展。這些因素會導致血管內層受損,使得動脈壁逐漸硬化和失去彈性。同時,體內的炎症反應會進一步促進動脈粥樣斑塊的形成,加重主動脈瓣的損害。
綜上所述,主動脈瓣退行性變的發生與動脈的老化、退變密切相關。瞭解其發病機制,對於指導臨床治療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在未來的研究中,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其發病機制,以提供更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患者的心衰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