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正確的方式是繼續餵養,這樣可以滿足孩子的生理需求,補充因疾病而消耗的營養,促進康復。當然,儘管要繼續餵養,但腹瀉期間所攝入的食物與正常時是有所不同的,應該根據孩子的特殊病理生理狀況、消化吸收功能和平時的飲食習慣來進行合理調整。
如果孩子是母乳餵養,應該繼續哺乳,但暫停輔食。如果是人工餵養,可以喂以等量的米湯或稀釋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逐漸過渡到正常飲食,包括米湯、粥、麵條等。如果孩子出現嚴重嘔吐,可以暫時禁食4~6小時(但不禁止喝水),待好轉後再逐漸恢復餵食。從少量到多量,從稀至稠。
隨著秋季的到來,由輪狀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腸炎(又稱秋季腹瀉)呈逐漸增多的趨勢。這種腹瀉主要在秋冬季節發生,多為散發性或小范圍流行。它主要透過消化道傳播,有時也會透過呼吸道感染。
該疾病的潛伏期為1~3天,多見於6個月至2歲的嬰幼兒,4歲以上的兒童較少。病情起初急劇,常伴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開始的1~2天常伴有嘔吐,隨後出現腹瀉。大便頻率增多、大便量增多、水分增多,呈黃色水樣或帶有少量粘液的蛋花樣便,無惡臭味,常伴有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這種腹瀉常伴有繼發性雙糖酶(主要是乳糖酶)缺乏。由於乳糖酶缺乏,腸道無法耐受和吸收母乳或普通奶粉中的乳糖。如果不調整飲食,腹瀉病程通常會比較長。對於疑似患有病毒性腹瀉的孩子,可以暫停乳類餵養,改為使用不含乳糖的配方奶粉或者豆類、澱粉代乳品或發酵奶,以緩解腹瀉症狀並縮短病程。腹瀉停止後,應逐漸恢復孩子富含營養的飲食,並每天增加一次加餐。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孩子腹瀉,認為喂得多拉得多,所以最好不要餵食。但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儘管餵食會增加大便次數,但腸道仍然可以吸收食物中的大部分營養,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此外,家長們還應記得給孩子口服補液鹽,最好是每次稀大便後口服50~100ml,這可以預防或糾正脫水和電解質、酸鹼平衡的紊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