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並不是一開始就陷入重度抑鬱,而是出現了一些抑鬱情緒。這往往是由於生活壓力過大,少部分人受到基因和季節變化的影響,或者大腦激素不平衡所導致的。通常情況下,可以透過出門、社交、娛樂來拋開煩惱,緩解壓力,或者埋頭工作來減輕心理負擔。然而,這次疫情阻止了通常的應對方式。換句話說,這次疫情既是引爆劑,也是催化劑,加速點燃了內心積蓄的負能量。不幸的是,現在的社會過於強調正能量,對喪的情緒是不被允許的。因此,當抑鬱情緒襲來時,常常將其等同於矯情、脆弱、想太多、出去散散心就好了等等,這些壓抑、否認的態度推動陷入更深的抑鬱黑暗之中。
隨著抑鬱加重,很多人會從不開心逐漸轉變為不想活,最終患上抑鬱症。在這時,自我干預就往往是有心無力的。疫情什麼時候結束都不清楚,可能一會兒很高興,下一秒卻突然被抑鬱情緒困擾。無論是為了阻止問題繼續惡化,還是提前保護自己,避免被抑鬱默默困擾,都不能掉以輕心,有必要增加警惕,學習科學有效的方式來自救。
面對抑鬱時,通常有四種常見的反應:一是勸解自己說,想開一點就好了;二是擔心自己得了抑鬱症,恐慌害怕;三是感到羞恥和自責,不敢尋求幫助;四是試圖調節自己的情緒,但卻感覺無濟於事,不知道該怎麼辦。然而,這樣的處理方式恰恰會讓情況變得更加糟糕。因為每多一份忽視,多一絲恐慌,多一些無助和羞恥,都會讓抑鬱症進一步加深,讓在抑鬱的泥沼中越陷越深,被無力感和壓抑所籠罩。想要走出抑鬱,迴避和壓抑都是行不通的,但抑鬱症並不是不可控的,生活可以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