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瘡是指位於肛門和直腸下端的小肉球,內含軟組織和血管,常導致瘙癢、疼痛和出血等症狀。
痔瘡可分為內痔和外痔,內痔分佈在肛門和直腸交界線以上,外痔分佈在交界線以下。
儘管痔瘡最常見的症狀是排便時出現的便血,如大便帶血、排便時滴血或廁紙上有血,但也存在其他一些症狀,例如刺痛、瘙癢感、排便時的疼痛和不適、伴有疼痛的肛門腫物,以及肛門漏出糞水或黏液等。
痔瘡可能完全沒有疼痛,根據排便習慣的不同,可能會出現肛門敏感、出血或瘙癢等各種情況。摩擦過度或清潔不當的區域會加重症狀。
以下是腸癌與痔瘡的五個症狀,以幫助區分二者:
1. 症狀一:排便習慣改變
如果之前規律的排便習慣發生改變,經常排便次數增多或便祕,甚至便祕和腹瀉交替出現,一定要警惕腸癌。這可能是由於腫瘤堵塞腸道,使其變窄,導致糞便難以透過而引發便祕。同時會伴隨著肛門下墜感和不適感。
2. 症狀二:出現便血
便血是腸癌早期最明顯的症狀,一般不多且呈暗紅色。它可以與大便同時出現或在排便後出現,伴有黏液。區分痔瘡和腸癌引起的便血的主要區別是:痔瘡引起的便血呈噴射狀或滴狀鮮血,而腸癌引發的便血呈暗紅色,伴有黏液。學會區分二者非常重要。
3. 症狀三:疼痛、腹脹和消化不良
腸癌引起的消化系統症狀通常表現為腹脹、消化不良等,腹痛多在中下腹部,程度不同,主要是由於腸梗阻引起的。早期腹痛或腹脹表現為間歇性疼痛,後期逐漸變為持續性腹痛和腹脹。
4. 症狀四:大便形狀改變
腸癌還會引起大便形狀的改變,如變細、扁帶狀或茶褐色。如果平時的大便很粗,突然變細如鉛筆,可能是結直腸癌的表現。腫瘤增大會影響大便排出,從而導致變細。因此,上完廁所後時常觀察自己的大便,及時發現病情十分重要。
5. 症狀五:裡急後重
腸癌會導致排便頻率增加,並出現排便不暢和裡急後重的感覺,即感到腸道不舒服,想再去廁所,但無法排出大便,伴有下身墜脹感。需要強調的是:一旦出現這些症狀,病情通常已不輕微。因為大腸癌幾乎沒有早期症狀,它常起源於微小息肉,默默生長,直到某一天突然發作。
持續出現便血一定要就醫,尤其是中老年人;如果排便異常持續時間較長,也要及時就醫;患有痔瘡且出現排便異常或便血,同樣要及時就醫,可能是腫瘤引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