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期結束後大約10天左右,有些女性在小便時可能會出現流血的情況,這可能與排卵期出血有關。如果沒有其他症狀,就不必太過擔心。但如果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白帶異常等情況,可能與尿路感染、慢性宮頸炎等疾病有關,應及時就醫接受治療。
1、排卵期出血:有些女性在排卵期由於雌激素的變化,可能會導致子宮內膜脫落,從而出現上述情況。一般來說,無需特殊處理。可以透過攝入豬肝、蛋黃、胡蘿蔔等食物來補充鐵元素,或根據醫生建議服用甲羥孕酮片、戊酸雌二醇片等藥物進行治療。
2、尿路感染:由於細菌、真菌等感染,導致小便時出現肉眼可見的血尿,還可能伴有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可以透過多飲水、頻繁排尿來緩解症狀,也可以遵醫囑使用抗菌藥物,如鹽酸左氧氟沙星膠囊、呋喃妥因腸溶片等進行治療。
3、慢性宮頸炎:如果患有慢性宮頸炎,可能會導致子宮柱狀上皮異位,進而引起小便時出血或性交出血等情況,還可能出現白帶增多、發黃等症狀。可以根據醫生建議進行鐳射治療、冷凍治療等物理治療,也可以遵醫囑使用保婦康栓、治糜康栓等藥物進行治療,必要時進行手術切除息肉治療。
除上述情況外,宮頸癌等疾病也可能引起類似症狀,例如性生活、婦科檢查等可能引起接觸性或不規則的陰道流血,血液可能會隨著尿液流出。肌瘤較小、症狀不明顯時,可以不進行治療,但需要定期複查。症狀嚴重時,可以根據醫生建議使用注射用順鉑、紫杉醇注射液等化療藥物進行治療,或進行放射治療,如銫、銥、體外照射等。必要時可以考慮進行手術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