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肺病常用的藥物常會引發便溏、大便偏多、甚至腹瀉等情況。這是因為中醫學中的臟腑關係,肺與大腸呈相表裡關係。在治療肺病時,如果大腸通暢不好,就容易出現便祕,導致肺熱無法排出。因此,在清肺過程中,必須保持大便通暢。
衍生出許多用於治療肺病的中藥,特別是清肺藥物,同時還具有通便的作用。然而,在醫生開方時,會儘可能減少通便的作用,以最小化副作用。實際上,許多清肺藥物並沒有引起腹瀉的成分,只是因為清肺具有通便的作用,透過一些方法可以適當減少這一作用。治療肺病的藥物有一箇特點,它雖然可以通大腸,但是要對肺的治療部分進行選擇,許多治肺的藥物輕微上升的作用都是在早期煎製藥物時產生的。
因此,可以選擇一些溫和的治療肺病的藥物,在煎制時不要過長時間,一般在15分鐘以內。藥物煎制時間如此短,不會引起胃腸道反應。另外,在服藥時,對於第二次使用的中藥,由於一般分兩次服用,如果第二次的藥物放置了很長時間,再服用時一定要確保藥物熱開、熱透。許多人在服藥時只是用溫水泡一下,這容易導致藥物中的寒性過大,增加腹瀉的風險。將藥物完全加熱,分子活動起來,藥物的寒性會降低,這樣就不容易引發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