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是一種與年齡相關的老年綜合症,其特徵在於肌肉質量、力量和功能的逐漸喪失,並且是老年人衰弱、殘疾和死亡的強有力因子。肌少症在我國老齡化趨勢明顯的背景下受到廣泛研究的關注。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肌少症影響5%~13%的60~70歲的老年人和高達50%的80多歲的老年人,亞洲一般老年人群的肌少症患病率為4.1%~11.5%。
肌少症可分為原發性少肌症、繼發性少肌症和營養相關性少肌症三種形式。原發性少肌症是指除了年齡因素外沒有明顯病因;繼發性少肌症包括身體活動相關性和疾病相關性;營養相關性少肌症主要是由於能量/蛋白質攝入不足、胃腸功能紊亂,消化吸收障礙或服用藥物造成厭食等引起。
肌少症的臨床症狀主要包括肌力減退和肌肉質量下降。肌少症患者在不同肢體、不同負荷下均存在肌力的減退,肌肉減少的主要原因是I、II型肌纖維數量的減少以及肌細胞體積的縮小。
肌少症的診斷主要根據肌肉質量減少、肌肉肌力減低和肌肉功能下降三個方面進行判斷。滿足肌肉質量減少的條件,並且同時滿足肌肉肌力減低和(或)肌肉功能下降即可診斷。
造成肌少症的機制主要是機體內的增齡性改變、生活方式的變化和神經因素的改變。在人體衰老的過程中,肌肉神經系統的機能和表現顯著下降,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體力活動水平下降,神經因素的改變會導致骨骼肌纖維型別組成的改變。
肌少症的檢查途徑主要包括測量握力、肌量以及步速等綜合評估肌少症,並透過CT測量腰大肌橫截面積來估計人體組織總量。
肌少症會與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相互影響,增加運動功能失調、跌倒、骨折風險,並可能導致失去獨立生活能力或需要長期照料,增加死亡風險。
預防和治療肌少症的方法包括增加抗阻力運動、增加蛋白質攝入、增加維生素D攝入、積極控制慢性病和藥物治療等。抗阻力運動可增加肌肉力量和保持肌肉容量,蛋白質攝入是合成肌肉的重要原料,維生素D可增強髖部屈肌的力量,控制慢性病可減輕機體的炎症反應,藥物治療可促進肌肉蛋白質合成和營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