嘔血是指消化道出血,包括胃、十二指腸出血。當出血量較大時,經口腔嘔出的稱為嘔血。引起嘔血的原因有潰瘍腐蝕胃壁血管導致大出血、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癌出血、進食粗糙食物後導致胃壁血管摩擦出血。根據出血量的大小,將嘔血分為不同的級別,具體如下:
1. 24小時內出血量<5毫升,不會出現嘔血,只存在便便隱血;
2. 出血量>50毫升,肉眼可以看到大便呈黑色;
3. 出血量>250毫升,可能伴有嘔血。
根據嘔血量的大小,其對身體的影響也不同。如果出血量在400毫升以下,對身體的影響較小,僅表現為嘔血和黑便;如果嘔血量達到400-800毫升,會對迴圈系統產生影響,可能導致心跳加快、乏力和血壓下降;一次性出血量超過800毫升時,除心跳加快和血壓下降外,甚至可能引發休克和暈厥。一旦發生嘔血,應儘快就醫,並根據急診胃鏡檢查明確出血原因。若出血量較大,需進行輸血,並根據病因進行治療。對於潰瘍出血,可透過手術治療,也可採用介入治療,即透過動脈穿刺,將導管引入出血部位,並使用栓塞劑進行栓塞。
對於由食道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引起的大出血,可採用三腔管氣囊進行壓迫止血,然後使用生長抑素進行治療,必要時進行手術治療。對於胃癌引起的出血,根據出血量的大小決定治療方式,如果出血量較大,則需進行急診手術或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