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後出現的內熱和外冷是由於感受了風寒之邪,導致人體正氣不足,無法抵禦邪氣的侵襲,進而引發一系列的風寒表現,如微熱、嚴重的寒冷感、怕風、鼻塞、流鼻涕等症狀。
如果治療不當或誤診導致表邪無法排解,內熱轉化為實熱,肺經鬱熱,氣機升降失調,肺氣逆行,則會出現咳嗽、咳出黃色痰液,甚至無法平臥的喘息感。肺和大腸相互關聯,肺熱排不降,則會導致大腸乾燥、糞便祕結等一系列內熱盛的症狀,同時口中也會產生惡臭。
在中醫理論中,感冒後出現寒包火的病機與外邪入侵、機體正氣虛弱有關,治療的重點在於祛邪扶正,透過中藥等方法散寒溫經,益氣固表,同時透過清熱降火,調理肺經,促進氣機升降,使邪氣得以排解,並恢復肺和大腸的正常功能。
對於產生內熱的病症,及時積極的治療非常重要,以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同時,也應加強自我保健,避免寒冷刺激,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增強機體抵抗力,以預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