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管瘤是一種多為海綿狀血管瘤的良性腫瘤,有些患者沒有明顯的症狀,而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食慾不振、腹脹、腹部腫塊以及飽腹感等症狀。一般情況下,透過彩超、CT或MR增強掃描以及肝動脈造影檢查可以明確診斷。根據肝血管瘤的大小進行分類,分為小血管瘤(<5cm)、血管瘤(5~10cm)、巨大血管瘤(10cm~15cm)和特大血管瘤(>15cm),這種分類對於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義。
如果肝血管瘤小於5cm,並且患者沒有任何不適症狀,可以選擇不進行治療,每半年至1年進行超聲檢查複查。但如果肝血管瘤超過5cm,或者伴有肝區脹痛不適,或者瘤體在短期內快速增大,並且靠近肝臟邊緣可能有受撞擊破裂出血的危險,還是建議積極進行治療。
外科手術切除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但缺點是創傷大、費用高、住院時間長。另一種方法是介入治療,透過經血管介入栓塞術,將一根細導管插入右側大腿的股動脈,並將其送至肝臟血管,在注入碘油+平陽黴素的混合乳劑時阻塞肝血管瘤的血供,從而使其無法生長,此方法微創且效果顯著,術後一天即可下床,患者痛苦較小。介入治療完全可以控制腫瘤的生長,使其縮小且不再引起症狀。
術後1個月、3個月和半年分別進行複查,之後每年進行一次體檢即可。
一般來說,飲食沒有太多限制,但注意多吃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祕。長期便祕可能會加重腹脹、噯氣等症狀,嚴重便祕時用力排便還可能引發肝血管瘤的破裂。另外,還應避免外力碰撞,不要從事劇烈體能運動或較強的體力勞動等活動,以減少對腹腔的壓力,避免肝血管瘤的破裂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