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藥是一種治療抑鬱性疾病的精神藥物,主要用於消除病理性情緒低落並提高情緒。目前臨床上主要使用以下幾類抗抑鬱藥:
1、三環類抗抑鬱藥:常用藥物有丙米嗪、阿米替林和多慮平等。主要適用於內源性抑鬱症和其他疾病引起的抑鬱症狀。三環類抗抑鬱藥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透過阻斷氨泵減少突觸前膜對生物胺的回收,特別是減少去甲腎上腺素和5-羥色胺的回收,從而增加突觸後受體部位有效神經遞質的濃度,起到抗抑鬱作用。服用三環類抗抑鬱藥通常在2-4周後才會出現情緒改善的效果。常規劑量逐漸增加,一旦獲得治療效果後,需持續使用4-6周,然後將劑量減至一半,並進行維持治療6個月。有些患者在服藥3-5天后可能會覺得無效,但需要注意的是,三環類抗抑鬱藥通常需要2-4周才能開始起效,不要急於停藥或更換藥物。
2、單胺氧化酶抑製劑:這是最早出現的抗抑鬱藥物,其主要作用是透過抑制單胺氧化酶來減少中樞神經系統內單胺類神經遞質的降解,增加突觸間隙的濃度,有效提高情緒。然而,由於該類藥物副作用較多且抗抑鬱效果不如三環類抗抑鬱藥,近年來逐漸被淘汰。
3、四環類抗抑鬱藥:其中代表藥物是麥普替林。與三環類藥物相似,它的作用機理基本一致,但起效較快,副作用較小,並且具有更廣泛的抗抑鬱作用,因此更適用於老年人和已患心血管疾病的抑鬱患者。
4、新型抗抑鬱藥物:這是一類新型的抗抑鬱藥物,屬於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製劑。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製至今已經發展了數十種。常用藥物有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和西酞普蘭等。這類藥物鎮靜作用較弱,一般不會損害精神運動功能,對心血管和自主神經系統的影響也較小。此外,它們具有雙重的抗抑鬱和抗焦慮作用,主要用於因腦內5-羥色胺減少引起的抑鬱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