耵聹,亦稱為耳屎,是由於耳廓軟骨面板內的耵聹腺分泌的物質。正常情況下,耵聹呈乾燥且片狀,對外耳道和鼓膜有保護作用,並會隨頭部或下頜運動而自行排出。因此,建議不要頻繁使用挖耳勺或棉籤等工具清除耵聹。
當耵聹分泌過多或排出受阻時,耳內會逐漸積聚形成團塊狀,阻塞外耳道,導致聽力減退、耳鳴、耳悶、耳痛甚至眩暈等症狀,即耵聹栓塞。這種病症在老年人和認知障礙患者中尤為常見,發病率高達19%至65%。
檢查方面,耳科檢查可見外耳道內黃褐色或棕黑色的耵聹阻塞,無法看見鼓膜。耳內鏡檢查更有助於診斷耵聹栓塞,透過耳內鏡可以清楚觀察耵聹的大小、形狀和位置,還能幫助鑑別是否伴有其他外耳或中耳疾病,特別是需要與外耳道膽脂瘤等疾病鑑別。
治療方面:
1. 耵聹鉤取法:對於耵聹質地較硬但可活動的患者,使用耵聹鉤輕輕插入外耳道深部與耵聹之間的空隙,控制手部力度以避免傷及鼓膜,然後旋轉耵聹鉤並緩慢將其拉出。但此方法不適用於耵聹靠近或附著於鼓膜上的患者以及年齡較小的兒童,以免傷及外耳道或鼓膜。
2. 沖洗法:對於耵聹質地較硬且活動度較差的患者,可以先讓患者每天滴耳3-5次,每次浸泡15分鐘,使用3%-5%的碳酸氫鈉溶液或3%過氧化氫溶液軟化耵聹。之後,使用20毫升的注射器或專業外耳道沖洗器斜向後沖洗外耳道的後上壁,透過迴流力量使耳道內的耵聹充分沖洗出來,最後用幹棉球擦拭乾淨。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 沖洗液的溫度應控制在38-42攝氏度,避免過冷或過熱刺激迷路引起患者眩暈或不穩定等情況。
- 沖洗方嚮應斜向後,對準外耳道的後上壁。直接衝擊耵聹可能將其衝向更深部,還可能損傷鼓膜。對於化膿性中耳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鼓膜穿孔,應禁止沖洗。
3. 吸引器抽吸法:對於外耳道狹窄或沖洗法難以沖洗出的患者,可以使用吸引器抽吸法,先軟化耵聹的過程與前述沖洗法相同。待耵聹充分軟化後,使用吸引器抽吸軟化後的耵聹。需要注意吸引器的力度不宜過大,以免傷及鼓膜。
最後,在取出耵聹後,如果外耳道存在炎症,需要區域性使用抗生素治療;如合併真菌性外耳道炎,可以使用具有抗真菌作用的藥物進行區域性擦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