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耳前瘻管是耳鼻喉科中常見且多發的疾病。大部分耳前瘻管在耳輪腳前開口,沒有感染時一般沒有明顯症狀,但一旦發生感染,可能引起耳前的紅腫、疼痛,甚至出現區域性膿腫。過去,傳統觀念認為在感染期進行手術切除之前,需要先進行膿腫切開引流,以控制感染。然而,在一些反覆感染的耳前瘻管患者中,膿腫切開引流後感染仍然無法得到有效控制。部分患者的瘻管感染未能穩定期再次感染,需要進行多次切開引流,導致患者在多箇醫院就醫治療效果不佳,給患者帶來了很大的困擾。這些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幼年時發現耳部有瘻口,多次出現耳屏前紅腫、疼痛並伴有膿腫的形成。
已經治療了300多例感染期耳前瘻管患者。在所有這些患者中,均出現了反覆感染多次,並在其他醫院進行了膿腫切開引流術,同時使用敏感抗菌藥物靜脈治療了多天,但感染仍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如果先天性耳前瘻管的瘻管口被瘻管壁脫落的鱗狀上皮或分泌物阻塞,會導致繼發的細菌感染和膿腫的形成,需要進行手術切除。過去,傳統觀念認為感染期的先天性耳前瘻管是手術的禁忌,需要在完全控制炎症後再進行手術。但透過對300多例感染期耳前瘻管的手術切除治療,取得了滿意的療效。
手術麻醉方式根據患者的年齡和心理狀況選擇區域性或全身麻醉。術前進行了耳周常規的面板準備,在麻醉實施和常規消毒後,採用雙梭形切口。其中一箇梭形切口位於耳前瘻管的瘻口周圍,並向下延伸。另一箇梭形切口位於前方的肉芽增生或瘢痕形成處。首先,沿著瘻口切口向下仔細分離瘻管組織,然後沿著瘻管周圍進行銳性和鈍性分離。如果瘻管粘連在耳廓軟骨或瘢痕組織上,則切除相應的耳廓軟骨或瘢痕組織以及肉芽組織。將瘻管及盲端整塊切除,直至周圍正常組織,深入到顳肌筋膜和腮腺筋膜表面。另一箇切口透過細緻分離肉芽組織後,將瘻管和增生的肉芽組織切除,形成皮下隧道。在儘量保留雙切口間的面板的同時,使用可吸收縫線縫合封閉術腔,並分別使用可吸收線縫合雙切口。在瘻口切口處留置橡皮引流條,術後2天更換藥物並拔除橡皮引流條,在術後7天根據恢復情況拆線。術後病理檢查證實為耳前瘻管,並伴有周圍瘢痕組織或肉芽組織。
感染期進行耳前瘻管切除手術具有確切的療效,明顯縮短了患者的病程並減輕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