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萎縮是一種常見的胃疾病,可透過胃鏡檢查來診斷,通常與慢性萎縮性胃炎等疾病相關。它可能是年齡增長、飲食不當或藥物刺激等因素引起的現象。輕度胃黏膜萎縮經積極治療後可以達到臨床治癒,但無法完全根治。而嚴重病情可能會演變為胃癌,治癒的機會較低。
當發生胃黏膜萎縮時,胃的分泌胃液和胃蛋白酶的能力可能會下降,甚至影響胃的正常功能,因此積極治療是必要的。根據萎縮的嚴重程度,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胃黏膜萎縮。輕度和中度病情的患者可能會出現腹脹、食慾不振、上腹疼痛、反酸和燒心等症狀,病程較長,經過積極治療也可能會達到臨床治癒,但很難完全根治。嚴重的胃黏膜萎縮如果不加以控制,可能會反覆發作,甚至引發胃出血、胃潰瘍和癌變風險。因此,一旦出現胃黏膜萎縮的症狀,應積極治療以避免病情繼續惡化。
胃黏膜萎縮通常與個人飲食習慣密切相關。平時應注意不食用未經清洗的食物,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胃部並加重病情。在沒有禁忌證的情況下,使用抗生素和糖皮質激素等藥物可能對胃黏膜造成損傷,甚至導致胃黏膜萎縮,因此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藥物,儘量避免濫用藥物,以降低發病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