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高齡人口比例的增加使我國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與年輕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更容易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等,並且心肺功能儲備更差,更難以承受手術和術後併發症的衝擊。因此,在術前和術後可能需要進行更多的檢查和化驗。只有真正瞭解老年患者的身體機能特點,患者和家屬才能更好地配合完成術前檢查和圍手術期的護理。
首先,心血管方面是老年患者術後死亡的首要原因,超過一半的術後併發症或死亡與心血管系統有關。由於心血管系統疾病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見,老年人冠狀動脈血管的內膜增生和心臟傳導系統的影響會導致心臟功能不全或衰竭。因此,術前通常會進行超聲心動圖和心電圖檢查,以評估心臟儲備功能,預防圍手術期出現心臟功能不全或衰竭。
其次,呼吸方面也需要特別關注。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患者呼吸肌、換氣功能和肺部血管受到影響,常伴有呼吸儲備功能的減低。老年患者的橫膈肌強度減低、肋間軟骨鈣化以及肋間肌肉萎縮會導致呼吸機強度的減弱,肺部用於氣體交換的表面積減少15%。同時,老年人吸收氧氣的能力下降,神經反射減弱使呼吸功能不良的患者更容易出現誤吸,增加了肺不張和術後肺感染的風險。因此,在術前評估患者的肺功能非常重要,可以透過呼氣試驗等方法進行。
腎臟功能是老年患者常見的問題之一。50歲後,腎臟功能單位會減少,70歲時,超過一半的腎單位將消失。因此,與年輕患者相比,老年患者更容易出現腎功能異常、電解質紊亂和酸鹼失衡。此外,老年患者腎臟過濾的儲備功能降低,濃縮尿液能力減弱,更容易受缺血或腎毒性物質的影響,導致腎功能衰竭。因此,在圍手術期間,醫生通常會特別關注老年患者的尿量,儘量避免腎功能受損。
胃腸功能方面,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胃腸道蠕動逐漸減弱,協調性也差於年輕人,術後更容易引起吞嚥困難和誤吸。60歲以上高齡患者的小腸絨毛縮短,導致營養吸收表面積減小,增加了營養不良的風險。此外,50歲之後肝臟功能下降,合成營養物質和代謝毒素的能力減弱,術後更容易出現營養不良和其他問題。
面對老齡社會的挑戰,瞭解老年人身體機能特點對於患者本人、家屬、醫生和護理人員都至關重要。隨著微創治療手段的不斷髮展和個體化綜合治療理唸的推廣,將能夠為更多老年人提供更適合的治療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