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Ceppellin和Robbin以及其他研究人員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的血液中首次發現了迴圈的DNA抗體。這些抗體可以分為兩大組,與結締組織病的發病機制及臨床表現密切相關。
首先是抗ds-DNA抗體,其高濃度幾乎只在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存在,並與疾病的活動性,尤其是狼瘡腎炎的活動性密切相關。抗雙鏈DNA抗體的水平會隨著病情的活動而波動,緩解期時抗體水平會下降甚至轉為陰性。因此,抗雙鏈DNA抗體被用作系統性紅斑狼瘡活動性的指標,可用於監測疾病的變化和治療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統性紅斑狼瘡緩解期,抗DNA抗體可能會轉為陰性或滴度下降,因此一次檢測結果為陰性並不能排除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可能。
其次是抗SS-DNA抗體,它不僅存在於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還可以存在於非系統性紅斑狼瘡的其他疾病中,包括炎症性疾病、慢性活動性肝炎、藥物性狼瘡和硬皮病等。雖然抗SS-DNA抗體在致病性方面與抗ds-DNA抗體相似,但其特異性較差,對系統性紅斑狼瘡的診斷價值較小。
在一些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中,DNA大分子可以存在於迴圈中或黏附於多種器官的微血管上。這些迴圈DNA或器官原位DNA與迴圈中的自身抗體反應,形成免疫複合物,啟用補體並導致組織損傷。這一發現揭示了系統性紅斑狼瘡的重要發病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