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顱壓性頭痛常見於一些原因所引起的疾病,如腦脊液漏、脫水、全身感染性疾病、尿毒症和中樞神經系統感染等。這些疾病可以減少腦脊液容量,從而降低顱內壓力,導致腦神經受到牽拉引起頭痛。
低顱壓性頭痛的主要特點是坐位或立位時伴隨血壓降低,而平臥後頭痛可緩解或消失,血壓也會恢復正常。這種頭痛常常由體位改變所誘發,通常在10-15分鐘後開始出現。頭痛的性質可以是雙側額部或顳枕部鈍痛或搏動性疼痛,同時伴有噁心、嘔吐、頭暈、耳鳴等症狀。
治療低顱壓性頭痛的主要方法是透過大量補液和臥床休息來改善症狀。補液可以增加腦脊液容量,從而提高顱內壓力,緩解頭痛。在臥床休息期間,病人應儘量避免頭部受到外力刺激或擺動,以免加重頭痛症狀。
總之,低顱壓性頭痛是一種常見的疾病,特點是與體位改變相關,伴有血壓降低、鈍痛或搏動性疼痛等症狀。及時進行補液和臥床休息可以改善症狀,但需要注意避免頭部受到外力刺激或擺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