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疸是一種常見的臨床症狀和體徵,其發生是由於血清中膽紅素濃度的升高,導致面板、黏膜以及鞏膜發黃。正常情況下,膽紅素經過肝臟代謝,最高值為17.1umol/L,包括結合膽紅素和非結合膽紅素。其中結合膽紅素的濃度最高為34.2umol/L,非結合膽紅素的最高值為13.68umol/L。
如果總膽紅素濃度在17.1umol/L-34.2umol/L之間,臨床體徵不太明顯,稱之為隱性黃疸。而當膽紅素超過34.2umol/L時,面板、黏膜以及鞏膜會出現黃疸,稱之為顯性黃疸。引起黃疸的原因有很多,發生機制也不同,需要針對具體原因進行區別對待。
肝功能損傷可能是引起黃疸的最常見原因之一,其中包括急性病毒性肝炎、藥物性肝損害和酒精性肝病等。肝功能的減退會使得膽紅素的代謝受到影響,進而引起黃疸。此外,血液病、溶血性疾病、先天性膽道異常、膽石症等也可以導致黃疸的發生。診斷時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病史、體徵和實驗室檢查結果。
在治療黃疸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具體病因進行治療。對於肝功能損傷引起的黃疸,應該選擇合適的藥物進行保肝治療,並配合適當的飲食調理。對於膽道梗阻所致的黃疸,需要及時進行外科手術治療。總之,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精準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患者的黃疸症狀,提高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