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體的胃腸道中存在著許多種類的微生物,也被稱為腸道菌群。腸道菌群可以分為有益菌、致病菌和中性菌三類。在正常情況下,這些細菌按一定比例組合,相互制約,相互依存,形成一種生態平衡。然而,當人體內外環境發生變化時,特別是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後,敏感腸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細菌會大量繁殖,導致菌群失調。
首先,腸道菌群失調會導致消化道症狀。常見的症狀包括口臭、食慾不振、腹痛、腹脹、噯氣和打嗝。嚴重情況下,可能會出現排便異常,如排便費勁、氣味臭、顏色深和頑固性腹瀉或便祕等。這是因為當有益菌群減少時,大量腐敗菌會在消化道中繁殖,產生氣體,導致口臭、腹脹和腹痛。當益生菌減少無法消化一定數量乳糖時,會引起乳糖過量,水分無法被吸收,從而導致頑固性腹瀉。此外,當有害菌過多時,產生的大量廢棄物積累也會影響腸道正常代謝功能,導致便祕。
其次,腸道菌群失調還會引起全身症狀。這主要表現為抵抗力下降,經常感冒、身體不適,以及睡眠質量差,如焦慮、抑鬱、面板狀態變差和氣色不佳等。這是因為腸道菌群與人體70%的免疫力有關。當腸道菌群失衡時,人體免疫力下降,易患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此外,腸道中過多的有害細菌也會影響腦功能和心情,導致焦慮和抑鬱等表現。
首先,疾病因素是其中之一。某些疾病如胃酸缺乏症、慢性腎炎、肝硬化、外傷、感染和腫瘤等,特別是使用激素、放射治療和化療,都會破壞腸道菌群的平衡,引起菌群失調。其次,飲食因素也起著重要作用。飲食結構不合理,缺乏益生元,即不可消化的膳食纖維成分,是腸道細菌的食物。膳食纖維主要存在於水果、蔬菜、全穀類食物中。如果飲食缺乏這些成分,會引起腸道菌群失調。此外,精煉油、精白米、白砂糖、加工食品、快餐、食品新增劑、防腐劑、農藥殘留和含有抗生素或激素的肉類等都對腸道不利。最後,濫用抗生素也是腸道菌群失調的原因之一。雖然抗生素是治療感染和疾病的重要藥物,但它們會殺死腸道中所有細菌,包括益生菌和致病菌。長期使用抗生素會導致腸道菌群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