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歲以上的幼兒出現尿頻可能有多箇原因,其中要考慮到生理性因素和病理性因素。生理性因素包括髮育不成熟、過量飲水和精神因素。由於2歲時大腦發育不完善,對脊髓排尿中樞的控制能力較弱,所以排尿次數比年長的兒童顯著多。不需要特殊處理,隨著生長髮育的完善,症狀會消失。如果伴有喝水過多和尿量較大的情況,可以考慮是否是喝水太多引起的。有些家長為了改善口感會在水中加入果汁、葡萄糖等,導致寶寶喝水過多,從而出現尿頻。可以適度減少飲水量來緩解症狀。此外,興奮和敏感的寶寶在精神緊張的情況下,如受到尿床責備或睡前過度興奮導致難以入睡等,也會出現頻繁排尿的現象。建議儘量將寶寶處於安靜的環境中,避免過多刺激。
病理性因素包括泌尿系感染、蟯蟲刺激和膀胱異物。泌尿系感染可能導致尿頻、尿急、尿疼痛等症狀。需要保持寶寶私處的清潔衛生,並遵醫囑使用抗炎藥物如阿莫西林顆粒、阿奇黴素顆粒來緩解炎症刺激下的尿頻狀態。如果寶寶感染了蟯蟲,除了腸胃不適外,還會出現尿頻症狀。蟯蟲從肛門鑽入尿道和會陰處,導致頻繁排尿和尿急。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應用驅蟲劑,如鹽酸左旋咪唑栓、阿苯達唑片。如果寶寶每天的尿量不變,但排尿次數增加,可能提示膀胱內有異物或膀胱癌等病變,導致膀胱容量減少,出現尿頻。建議及時就醫,明確診斷後進行手術切除治療。
除了上述情況外,尿道癌等也可能導致尿頻,需要及時就醫,避免自行用藥延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