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壓藥主要分為五大類。在臨床上常用的降壓藥並沒有哪種是最好的,關鍵是能將血壓降下來並保持穩定。同時,患者對這類藥物的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因此這些藥物相對較好。
常見的利尿劑有噻嗪類利尿劑和保鉀利尿劑。例如呋塞米片和氫氯噻嗪片,這兩種藥物的主要特點是透過排鈉減少細胞外容量,從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它們的降壓效果相對平穩且緩慢,並且持續時間較長,適用於輕度和中度高血壓患者。尤其對於單純收縮期性高血壓、鹽敏感性高血壓合併肥胖、糖尿病、更年期女性、心力衰竭以及老年人高血壓等患者具有較好的降壓效應。然而,這類藥物也存在一些缺點,例如容易引起離子紊亂、低鉀血癥以及影響血脂、血糖和尿酸的代謝。
第二類藥物是β受體阻滯劑,臨床上常選用高選擇性的β1受體拮抗劑。這種藥物適用於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尤其適用於心率較快的中青年患者以及合併心絞痛、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不過,對於老年人高血壓患者而言,它的療效較差。該藥物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心動過緩、乏力和四肢發冷。
第三類藥物是鈣通道阻滯劑,其中最常用的是地平類藥物。鈣通道阻滯劑的主要作用是透過阻斷組織電壓依賴的L型鈣通道,減少細胞外鈣離子進入血管,從而減弱血管的興奮收縮反應,降低血管阻力。與此同時,它對血脂和血糖沒有明顯影響,並且患者對服用這類藥物的依從性較好。它不僅對老年患者有較好的降壓效果,而且對酗酒者也有顯著的降血壓作用。此外,它還可與糖尿病、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病患者合併使用。長期服用鈣通道阻滯劑除了降壓作用外,還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然而,該藥物可能導致心率增快、面部潮紅、頭痛和下肢水腫等不良反應。
第四類藥物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例如普利類藥物。該類藥物的起效相對較慢,需要3-4周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它具有改善胰島素抵抗和減少尿蛋白的作用。然而,該藥物容易引起刺激性乾咳和血管性水腫。
第五類藥物是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臨床上常使用的是普利類藥物。它與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製劑相比,起效也較慢,但其作用持久而平穩。結合低鹽飲食和利尿劑的聯合使用,可以增強其療效,且不良反應較少,不會引起刺激性乾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