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鐮下疝又稱為扣帶回疝,主要由一側幕上佔位性病變引起。病變導致同側大腦半球的扣帶回從大腦鐮的下緣突出到對側,從而引發一系列複雜的臨床症狀。
首先,患者可能出現顱內壓增高症狀,表現為劇烈頭痛和頻繁嘔吐。
其次,患者的意識狀態會發生改變,表現為嗜睡、輕度昏迷甚至昏迷,對外界刺激的反應變得遲鈍或消失。
第三,瞳孔也會發生變化,兩側瞳孔大小不一。初期病側瞳孔稍微縮小,對光反應稍微遲鈍,隨後病側瞳孔逐漸擴大,形狀稍微不規則,直接和間接光反射消失,但對側瞳孔仍能保持正常。
此外,患者可能出現運動障礙,多發生在與瞳孔散大相對側,表現為肢體主動活動的減少或消失。腦疝的進一步發展會使症狀擴充套件到雙側,引起四肢肌力減退或間歇性出現頭頸後仰、四肢伸直和軀幹過度伸展等角弓反張表現,這是腦幹嚴重受損的特徵性症狀。
此外,生命體徵也會出現紊亂,例如血壓、脈搏、呼吸和體溫的變化。透過綜合以上臨床表現以及輔助檢查如CT和磁共振成像,不僅可以明確腦疝的部位,還能對疝出內容、中線移位和腦室受壓程度、原發灶的位置、大小和性質做出準確的判斷。綜合臨床表現與影像學檢查結果,可以明確診斷是否為大腦鐮下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