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溫升高被稱為發熱,在醫學領域中,生病不發熱並不意味著免疫功能出現問題。生病不發熱通常與身體抵抗力較強,病情較輕有關。發燒是身體對抗感染的一種自然反應,但並非所有疾病都會導致發熱。先天性因素、後天性因素以及多種因素的綜合作用可以引起疾病。先天性因素包括遺傳性疾病,如血友病和地中海貧血。後天性因素包括勞損、外傷和運動過度導致的骨關節炎等疾病。絕大多數疾病可能同時受到先天和後天因素的影響,如糖尿病、高血壓和惡性腫瘤等。生病時不發熱主要是因為身體的抵抗力較強,病情較輕。由於不同型別的疾病很多,以常見的感冒為例,大多數感冒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有時也可能繼發細菌感染。如果患者的抵抗力較強,在感染後,中性粒細胞可以迅速吞噬病原體,大部分病原體無法進一步侵入身體,只能在呼吸道黏膜產生炎症反應,出現鼻塞、流涕、打噴嚏等症狀,但沒有發熱的症狀。
如果患者感冒病情較輕,身體受到的感染較少,病毒剛進入體內即被中性粒細胞吞噬,無法大規模侵襲呼吸道黏膜。此外,呼吸道黏膜本身具有一定的自我保護功能,能夠對少量的病毒產生防禦作用。因此,病毒無法進入體內干擾體溫調節中樞,也不會引起發熱。免疫功能問題主要表現為免疫力低下,易感到疲勞、頻繁感冒、易感染傷口、腸胃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傳染病、精神疲倦和易昏睡等症狀。這與生病不發熱並沒有直接關係,因此不必過於擔心。
如果出現生病症狀,建議前往醫院內科就診,進行完善的血常規、血生化等檢查,明確病因後進行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補充水分,多休息,避免過度勞累,注意清淡飲食,多攝入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和牛奶,增強身體抵抗力,有助於早日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