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上,發熱是對於體溫升高的一種普遍表達,然而規範的術語應該是“發熱”。一般而言,媽媽發熱並不會傳染給寶寶,但需要關注的是,引起發熱的疾病可能會傳染給寶寶,因此需要引起重視。
通常情況下,人體的體溫調節中樞會控制體溫的產生和散發,使其保持動態平衡。然而,當機體產熱過多或散熱減少時,動態平衡就會被打破,此時口腔溫度≥37.3℃或腋下溫度≥37℃,即出現發熱。發熱本身並不是一種傳染性疾病,而是疾病引起的一種症狀,因此媽媽本身並不能將發熱傳染給寶寶。然而,由於發熱的原因較多,例如中暑或因著涼感冒引起的非感染性發熱,或者細菌、病毒感染導致的感染性發熱,媽媽若因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而發熱,與寶寶進行日常交往如遊戲、餵奶、睡覺等活動時,可能會將這類疾病傳染給寶寶。
在當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流行期間,建議媽媽一旦出現發熱症狀,應及時進行居家隔離治療,避免與寶寶密切接觸。同時,可以進行新型冠狀病毒抗原檢測,若結果為陽性,提示可能存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應按照居家隔離人員用藥指引選擇適宜的藥物治療,如連花清瘟膠囊等。如果媽媽的病情持續未見緩解,甚至出現心悸、胸悶等症狀,應及時就診於定點醫院的普內科,進行血常規、血生化等檢查以明確病情,並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