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溼疾病是一類包括痛風、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在內的疾病。痛風和風溼性疾病在症狀累及部位、表現以及治療方面存在區別。
首先,在症狀累及部位方面,痛風是一組由嘌呤代謝紊亂和(或)尿酸排洩障礙引起的疾病,主要損害下肢關節。如果患者沒有接受規範治療,尿酸會持續升高,進而導致痛風性腎病、急性腎衰竭等病症,給腎臟造成較大損害。而風溼性疾病與免疫系統功能障礙、遺傳等因素有關,是一組慢性疾病,損害範圍不僅限於骨關節、腎臟,還涉及心臟、肺部等多箇器官。
其次,在症狀表現方面,痛風常在午夜或清晨突發,疾病發作時單側第一跖趾關節受累最為常見。患者的受累關節通常紅腫、發熱、疼痛,並伴有痛風結石和功能障礙等症狀。風溼性疾病患者除了上述痛風症狀外,還可能出現肌肉痠疼、關節活動受限、麻木等症狀。部分患者可能還伴有食慾不佳、黏膜潰瘍等症狀。
最後,在治療方面,痛風患者通常需要遵醫囑使用非甾體抗炎藥、抑制尿酸合成藥、促進尿酸排洩藥等藥物進行治療。常用藥物包括塞來昔布膠囊、苯溴馬隆片等,如果藥物無效,還可以選擇手術剔除痛風結石進行治療。而風溼性疾病患者則通常需要遵醫囑使用糖皮質激素、抗風溼藥物以及生物製劑等藥物進行治療。常見藥物包括甲潑尼龍片、柳氮磺吡啶腸溶片等,如果藥物無效,還可採取滑膜切除、關節置換等手術方式進行治療。
總之,通常情況下,僅憑自身症狀可能無法準確判斷風溼疾病,因此建議出現類似風溼疾病症狀的患者前往醫院進行血尿酸測定、血常規等檢查,聽從醫生的專業解讀並進行鍼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