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頻是指排尿次數增多,正常人白天排尿一般為4-6次,夜間排尿0-2次,每次排尿約200-300ml。若24小時內排尿次數超過8次,夜間排尿超過2次,每次尿量小於200ml,並伴有尿液排空不徹感,就被稱為尿頻。
尿頻可分為生理性尿頻和病理性尿頻。
生理性尿頻多不伴有其他異常症狀。例如,短時間內大量飲水或攝入富含水分和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西瓜、咖啡、汽水、茶水等)會導致尿頻。在寒冷天氣和精神緊張時,也可能出現尿頻。此外,在妊娠早期或分娩前,子宮的擴大壓迫膀胱也會導致孕婦出現尿頻。這些情況屬於生理性尿頻,一旦去除導致尿頻的因素,尿頻會自行消失。
病理性尿頻出現以下情況時,可能需要考慮是不是病理性尿頻:
1. 多尿性尿頻:尿頻次數增加,每次尿液量不少,總尿液量增加。這種情況見於糖尿病、尿崩症和急性腎衰竭的多尿期。
2. 炎症性尿頻:尿頻次數增加,每次尿液量少,常伴有尿急和尿痛。這種情況見於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和尿道旁腺炎等疾病。
3. 神經性尿頻:尿頻次數增加,每次尿液量少,不伴有尿急和尿痛。這種情況見於中樞和周圍神經病變,例如癔症和神經源性膀胱。
4. 膀胱容量減少性尿頻:表現為持續性尿頻,難以透過藥物治療緩解,每次排尿量少。這種情況見於膀胱佔位性病變、卵巢囊腫等對膀胱施加壓力,以及膀胱結核引起的膀胱纖維性狹窄。
5. 尿道口周圍病變:尿道口息肉、尿道旁腺囊腫等刺激尿道口引起尿頻。
生理性尿頻通常可以自行緩解,但如果出現病理性尿頻,務必及時就診泌尿外科。
此外,日常生活中養成及時排尿的良好習慣也很重要。憋尿不僅會引發尿路感染,還會導致膀胱過度膨脹,使膀胱肌肉逐漸鬆弛無力,進而易患尿頻和尿失禁等問題。